内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政府信息公开

内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189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08-30   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字体:

邓方全、王利双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沱江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的建议》(第189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规划引领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2019年我市出台了《沱江流域文化生态带点线面发展与保护空间布局规划》围绕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带、特色彰显的魅力文化带、多元有趣的文旅体验带、居游结合的美丽城乡带四个方向,形成了“一江三线八区十二景·一核一极六镇十八村”的总体布局。同时,为推进规划实施落地2020年市印发了《内江市推进〈内江沱江流域文化生态带点线面发展与保护空间布局规划〉实施方案》,目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正在加快推动沱江流域(内江)文化生态走廊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强化分区管控,引领全市生态廊道建设。严格落实“一带、三地、三区、多廊多斑”生态安全格局的管控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印发实施《关于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9个优先保护单元、23个重点管控单元和2个一般管控单元,明确各类单元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城区生态廊道建设。为将内江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滨水宜居公园城市,推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编制完成《内江市中心城区绿廊绿道系统专项规划(2018-2030年)》,将在城市规划区层面确定内江城区绿廊绿道按“一环、一线、两岸、七放射”的总体结构开展建设。三是加快推动“百里碧道”建设三年行动。为将内江山水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传承好,把内江河湖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制定《内江城区“百里碧道”建设三年推进行动总体方案》,计划通过3年努力建成“甜城碧道”150公里以上,逐步将城区公园、绿地、名胜古迹、观光农业等沿江点状资源串联起来,吸引市民观光旅游、休闲健身,用“活”自然和文化资源。截至目前,新改建碧道总长累计121.6公里。

二、多措并举

加强流域岸线树木栽植补造,形成绿色基调,并因地制宜在沿江镇村推行彩色农产品和观赏花木种植,打造四季色彩变幻的自然江景。同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狠抓流域水质管控及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努力实现沱江干流及支流水清岸绿。一是深入推进全域绿化,夯实内江绿色本底。2022年4月我市印发了《内江市全域绿化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建设生态内江为目的实施全域绿化五年行动,充分利用沱江景观资源,将水景、山景、林景与整个城市特色有机结合,加强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推进城镇、乡村、道路、水系、山体的绿化美化,建成“生态优良、绿道成荫、生物多样、功能复合、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生态内江。水系绿化作为“六大绿化工程”之一,将充分利用江河两岸宜林宜绿地,统筹推进水域岸线、生态缓冲带、水源库区的绿化美化建设,构建林水相依、河清岸绿的生态防护体系。到2025年将建设江河渠系绿化100公里,水系宜绿地区林草植被绿化率达96%以上,实现“岸(渠)绿、水清、流畅”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江河渠系绿化39.7公里,森林面积达267.27万亩,森林蓄积量达743.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3.09%。二是加强“河长制”工作,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全市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2184名,其中,市级河长37名,县级河长144名,乡级河长602名,村级河长1401名,累巡视河19.54万余次,解决各类涉水问题2.65万个,在各级河长的推动下,全市充分发挥河长制工作平台作用,在守护碧水清流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三是严格实施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沱江、濛溪河等45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及开发利用程度高、流经重要城镇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累计划定长度1557公里,累计清理乱堆、乱占、乱采、乱建等问题189个,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明显改善;加快沱江流域防洪规划建设,按照“防洪保安、生态优美、系统治理”的思路,启动沱江流域内江段防洪规划修编,“十四五”计划新建沱江干流提防10公里,计划实施大清流河等7条50公里的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将有效提升沱江流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四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狠抓流域水质管控。落实依法治污,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针对河流污染特征,制定《内江市主要河流、湖库枯水期水环境质量管控方案》,持续加强主要河流枯水期水质管控和挂牌整治;扎实推进沱江干流350个入河排污口核查,完成整治130个;依托“美丽内江·宜居乡村”建设、“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目前全市65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已得到有效治理。2021年,全市1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75%;在用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7.6%、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

三、文旅融合

深入挖掘、利用好沿江文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沱江生态廊道上厚植文化元素,讲好沱江故事,满足群众文旅需求。通过雕塑、建筑、乡土植物等多种载体为各条碧道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形象,并邀请内江本土文人作家、书画家等创作景观典故、对联、绘画雕塑等,为各个公园、景点披上“雅”的外衣,通过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彩。截至目前,我市已陆续打造了以三元塔状元文化为基础的塔山公园4A级旅游风景区、白马“纪念廖恩波烈士五个一工程”、乐贤大自然湿地公园、龙门甜源蔗乡等特色农文旅项目。           

四、“三产”并重

按照“调一退二进三”的思路,加快沱江生态廊道产业转型升级。在一产业上,优化农业空间布局。2021年,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内江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全速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精品蔬菜五大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达350亿元;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开展低碳零碳清洁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在三产业上,产业融合发展增效益。一方面结合我市土壤及种植历史,在龙门镇建设甘蔗规模500亩的甘蔗林,发展制糖加工业,同时结合当地曾家大院历史和制糖文化,通过修缮文化遗存、追寻文化渊源,打造“汉安糖草·甜源蔗乡”农文旅景点,带动沿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沱江生态廊道建设,2010年,我市投资2858万元,启动实施甜城湖畔---六段景项目,旨在打造一条具有内江特色的滨水风清商业街。目前,六段锦商业街已入驻商户28家,包含了以餐饮、消费、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丰富业态,并于2021年获批省级步行街革新提升试点。现正按照“一个核心、两端延伸、两岸呼应”的规划理念以及4A景区的建设标准,将其打造成“夜间经济”带,打造内江城市名片,形成夜间消费新地标,力争将廊道打造成为三产相融的成渝“后花园”。

五、保障有力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沱江生态廊道规划建设。一是落实资金保障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建设。在2021年,全市共计安排上级和本级资金25726.5万元,主要用于我市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流域河岸生态修复、长江流域禁捕退捕等支出,随着水污染治理逐步深入,我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省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环境治理投入。按照“省政府全域统筹规划、市州统一打包、投建营运一体、收集处理一体”总体要求,市政府将全市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内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总投资分别为62.82亿元和22.56亿元。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110个子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总投资42亿元;城乡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28个子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总投资18.02亿元。三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项目建设作用。截至2022年4月,全市安排用于沱江流域生态建设专项债项目市中区和东兴区各1个,分别为市中区乐贤半岛沱江右岸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东兴区沱江流域水利工程,总投资为4.74亿元,已发行1.1亿元。截至目前,2022年全市涉及沱江流域生态建设专项债项目新入库1个,为沱江流域资中城区段生态环境修复,总投资5.16亿元,债券需求4.1亿元,2022年申请发债3亿元。四是整合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支持沱江流域生态廊道建设。2021年至2022年,资中县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7627万元,支持沱江流域各镇新建产业配套道路、工厂循环养殖基地、农产品展销中心、冻库以及血橙产业配套基础设施。

六、下步打算

下一步,全市将继续按照《内江市推进〈内江沱江流域文化生态带点线面发展与保护空间布局规划〉实施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加快建设沱江流域(内江)文化生态走廊。深入开展全域绿化五年行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优化文旅产业,充分整合沱江沿线文化、生态、农文旅项目等资源,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强化沱江生态长廊农文旅资源价值;按“一环两轴九线多楔”总体布局,加快推动“百里碧道”建设三年行动;持续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守护好碧水清流;积极“走上去”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强项目筛选审核,有针对性进行资金分配,多渠道做好资金统筹安排,为加快沱江生态廊道规划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感谢您对沱江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相关工作的关心!

内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2627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