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
粮食种植469.4万亩,每亩均产371.96公斤,总产174.6万吨,取得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超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面积、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五连丰”。
——这是2021年内江粮食生产的成绩单。
储备原粮15.56万吨、食用油0.7929万吨、应急小包装成品粮油0.85万吨。
——这是内江粮油储备的成绩单。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内江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四川粮经作物主产区,拥有耕地410.81万亩、人口405万人。
405万人的吃饭问题,是内江市委、市政府的一件大事、要事。
近年来,内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全面推进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切实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针政策、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守住了老百姓的“米袋子”。
扩面增产
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
增加粮食产量,扩大耕地面积是重要手段。
10月10日一早,东兴区顺河镇凤兴村被旋耕机的工作声打破宁静。机器在地里来回运转,新鲜的泥土翻到表面,杂草被一并铲除。另一处山坡上,工人们正往地里撒肥料。
望着眼前的土地,驻村“第一书记”李敏不由感叹,“别看现在这么干净,去年6月份之前都是撂荒地,地里全是杂草。”
李敏告诉记者,2021年6月底,经过整治,凤兴村50余亩撂荒地成功“变身”,种上了玉米和大豆。近期,经过考察研究,村里决定将这些地种植中药材白芷。
“白芷明年五六月收获,3月左右我们就在中间套种玉米,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李敏说。
凤兴村撂荒地的重获新生,仅是内江市撂荒地整治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内江市着力整治撂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内江市已复耕复种撂荒地6.99万亩,整治进度达到95.8%,预计今年撂荒地增加粮食产能2万吨以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内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内江通过探索推广集中流转经营权、代耕代种、邻里帮耕、村集体经济组织兜底等有效治理模式,高效推动全市撂荒地治理工作。
除了通过治理撂荒地扩面积,内江市也通过创新种植模式,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粮食面积。扩种大豆和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就是典型手段。
位于东兴区田家镇的东兴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占地100亩。基地负责人、内江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唐建告诉记者,此前,基地采用的是大豆+玉米套种的方式。玉米大豆收获后,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价值产出,近期,他们正因时制宜种植蔬菜。
从全市范围来看,为了实现调结构扩面积,内江市将扩种大豆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种植地块,并创新种植模式。
今年以来,全市落实带状复合种植23.09万亩,大豆播栽65.4万亩,同比增加9.3万亩。
内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抓好大春田间管理的同时,内江市还因地制宜抓好晚秋生产,守好全年粮食生产最后一个关口。
示范带动
大力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园区
今年9月5日,市中区首个“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开工仪式在龙门镇茅蓬寺村举行,这也意味着市中区粮油产业正式开启“机械化”时代。
项目共涉及2个镇、2个村,分别为龙门镇茅蓬寺村优质粮油宜机化样板区1200亩,凌家镇彻天寺村优质粮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200亩。建成后将实现“绿色化”生产、农机通达率100%、机械化作业率100%,保障粮食增产增收。
市中区的“五良”融合项目刚开工,资中县的“五良”融合已经初见成效。
2021年8月,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落地资中县。资中县作为省级样板县,于2021年9月正式启动“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总改造面积约5800余亩。当年11月,该示范区内实现机播油菜1500亩、小麦2700亩。12月底,公民镇粮油宜机化改造示范区全部完成改造。
改造怎么改?那便是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陡变缓,让“零碎地”变标准田、撂荒地变种粮地。改造后的土地,为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五良”融合项目现场,一望无际的风吹麦浪、油菜花黄,在丘陵地区成为难得一见的景致。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粮食园区22个,其中,创建国家级粮食园区1个,省五星级粮食园区1个,省三星级粮食园区1个,市星级粮食园区7个,县星级粮食园区12个。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粮食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江在园区规划、创建、实施等环节下了大力气。
——坚持规划引领。印发《内江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对全市粮食产业园区以及其他优势特色产业区域进行了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分类创建。制定出台《内江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修订完善《内江市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分标准》,提出粮食类市级园区的创建认定评分标准,明确在粮食园区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种植粮油作物,确保良田粮用。
——强化项目推动。优先在粮食园区实施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改造后全部用于栽种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等。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奖补资金、社会资本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对标《现代农业园区农机装备指引》,重点配置大豆、玉米的播种机械、大中型拖拉机、满足粮油生产面积5000亩烘干能力成套机组的烘干中心建设、粮油加工成套设备、智能农机装备等。
科学种粮
强力推广农业新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隆昌市。这些年,在不影响水稻丰收的前提下,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在隆昌全面铺开。经过不断摸索创新发展,隆昌逐渐成为“中国西部鱼米之乡”。
胡家镇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起稻渔综合种养,并成为隆昌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农户在稻田里进行种养结合,实现稻虾双收。
今年8月初,面对高温干旱不利条件,隆昌杂交中稻平均亩产为580公斤,高于全省中稻平均亩产。
秘诀在哪里?技术是关键。
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陈勇长期工作在水稻育种研究和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一线,在各地开展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和培训时,他着重向种植户传授杂交水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水稻机直播生产技术等高效集成新技术,助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借助科研成果,依托科学技术,粮食安全更有保障。”陈勇说,通过新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农户享受到增产增收的快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有了“芯片”的加持,内江的粮食生产底气十足,硕果累累。
在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区推广宜香优2115、内5优39等“稻香杯”优质水稻品种,实现渔业稻米双丰收。在隆昌市、资中县等地建设“双低”油菜、优质水稻等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优质粮油生产。2021年推广优质稻面积100.09万亩,其中推广第五、六届“稻香杯”获奖品种种植面积33.91万亩。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粮食安全工作中,内江市大力推广油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防控技术等新技术,同时用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市农科院等平台,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每年发布粮食主推品种意见,指导种植户按需就近购买。
粮稳天下安。
为了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心里更踏实,内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定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的政治责任,千方百计保地稳粮,全力以赴促产增收,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内江力量,牢牢守住了老百姓的“米袋子”。(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晓凤/文 黄正华/图)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文本】【关闭】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