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体育局

政府信息公开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9-21   信息来源:市体育局   【字体:

  内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时期,为推动我市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加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结合内江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立足基层、确保基本、均衡发展、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强化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丽内江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 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有效提升,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50万,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80万,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得到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0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具有内江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二、主要任务

  (三)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及新兴媒体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培养树立“健商”新概念。以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抓手,以开展体育下乡、“结对子、种文化”主题活动、体育扶贫为契机,以传承保护“资中盘破门武术”“威远越溪牛灯舞”“隆昌竞技舞龙”“中区汉安腰鼓”“东兴永东火龙”等体育类非遗项目为载体,借助“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 “周末快乐体育”品牌聚集效应和赛事活动“一县一品”特色,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增强内江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讲诚信、做贡献、乐分享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因时因地因需举办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继续办好内江市第五届运动会、内江市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内江市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内江市直机关第四届职工运动会等大型群众性综合运动会,年均承接和举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30场次以上,年均开展“周末快乐体育”活动300场次以上,大千龙舟赛、“甜城坝主”广场操舞大赛、趣味体育等地方品牌全民健身活动更趋活跃。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定期举办单项赛事或综合性运动会,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广场操舞、垂钓、棋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轮滑、体育舞蹈、户外拓展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类、健身气功、健身秧歌、健身腰鼓等民俗民间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地域、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五)发展壮大体育社会组织。实现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体育组织和县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到2020年,基层文体站、社区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身站点、晨晚练点、行业体育组织等增长10%以上,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形成。按照政企分开、权责明确、富有活力的原则,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市场化、实体化、产业化改革,增强体育社会组织活力。重视发挥基层文体组织和骨干队伍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服务工作,到2020年,新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达到6000人以上。各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更加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更加规范、有序。

  (六)着力改善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加快建成内江市新体育中心,具备举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国内单项体育赛事的场馆条件。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县(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足球场等,逐步完善体育场馆设施与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着力构建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1平方米。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力争每个县(区)建成1个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活动室。城市社区重点建设多功能运动场等小型多样的健身设施。农村乡镇和行政村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合理利用公园、绿地、景区、城市广场、楼宇空间等场所延伸拓展休闲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强化场馆管理,提升运营绩效。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鼓励民营体育场馆对群众免费、低收费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七)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将全民健身作为主动健康的手段,推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强化“运动处方”防治“未病”功能,减少亚健康。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养老、助残等多项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发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体育产业规模,借助全民健身杠杆作用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提高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建设“内江体育510”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及其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

  (八)切实突出全民健身发展重点。着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和重点人群、项目发展。依法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以乡镇、农村社区和新农村聚居点等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实施体育惠民工程,重点扶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将青少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帮助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养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按照“有组织、有场地、有经费、有骨干、有活动、有制度”的要求,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推动老年人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支持力度,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创新职工、农民、妇女、青年、幼儿、务工人员及其他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增强各方面人群融入社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加快发展足球运动。把建设足球场地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抓紧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积极倡导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举办由县(区)级分赛、市级总决赛组成的内江市业余足球联赛,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推动足球逐渐成为群众普遍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

  三、保障措施

  (九)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实现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强化全市全民健身活动经费保障,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和考核。要采取政府购买、政府扶持等方式扩大体育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智库介入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重大事项。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将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纳入当地政府规划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编制发布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十)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试点工作,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贫困村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完善健身消费政策,积极探索尝试增加社保卡的体育健身消费服务功能。

  (十一)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化。做好全民健身统计工作,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市本级成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县(区)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开具“运动处方”,为群众科学健身服务。多渠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开展健身技能指导,提升科学健身水平。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水平。鼓励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把运动场馆设施、健身人群、健身指导、赛事活动等资源融为一体,打造全民健身信息化工程,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

  (十二)加强全民健身安全监管。加强对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参与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游泳、攀岩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活动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安全监督检查,确保公众参加健身活动的安全。

  (十三)做好监督检查和激励工作。采取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多方监督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本实施计划落到实处。按照国家全民健身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对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县(区)要在2020年将本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评估报告报送市级体育主管部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通过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等方式,激励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对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在贯彻内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给予表扬、奖励。

相关附件: